近日,多家銀行因為數據安全管理違規收到罰單。監管罰單金額背后,是金融機構在數據安全合規建設中普遍存在的漏洞與盲區。
● 睢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因“未按照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違反網絡安全管理規定;違反數據安全管理規定”等8項違法行為,被警告,并被罰款64.4萬元。 ● 建設銀行安陽分行因“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違反安全管理要求;部分機器未采取防計算機病毒的技術措施;未制定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未按規定辦理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備案”等9項違法行為,被警告,并被罰款50.7萬元。 ● 三門峽農商銀行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違反網絡安全管理規定”等6項違法行為,被警告,并被罰款55.1萬元。

金融機構踩了哪些雷? 從公開的處罰信息來看,多家金融機構在數據基礎安全防護上存在嚴重漏洞。“未制定網絡安全應急預案”、“違反數據安全管理規定”、“未按規定辦理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備案”等問題都反映出這些機構在數據安全基礎設施投入和管理上的不足,表明金融機構在客戶數據采集、使用過程中的內部控制機制失效,存在數據濫用風險,并且對潛在安全風險缺乏基本應對準備,一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后果不堪設想。
新規下的合規挑戰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業務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監管力度再次升級,并將于6月30日正式實施。 該《辦法》首次建立了業務數據的三級分類體系:一般數據、重要數據和核心數據,要求金融機構建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針對高敏感性數據,提出"加密存儲、加密傳輸"的硬性要求;要求建立數據分類分級、備份恢復等基礎制度;更強調通過算法風險防控、實時監測預警、事件分級響應等技術手段,構建動態安全防護網絡。 金融機構如何應對? 丨建立數據資產目錄 金融機構應利用智能定密工具全面掃描數據資產,建立覆蓋全業務的數據資源目錄,為核心數據實現自動分類分級,實現數據的可見、可管、可控。 丨強化全生命周期管控 >> 在數據收集環節,需建立嚴格授權機制,確保每項數據收集都有合法依據。 >> 存儲環節,核心數據系統應達到四級等保標準,并建立冗余備份機制。 >> 使用環節,高敏感數據原則上不得導出,展示時需進行脫敏處理。 丨部署智能防護體系 >> 金融機構應建立統一的權限管控平臺,對特權賬號實施多因素認證和權限分離。 >> 在數據傳輸環節,采用數據加密保護高敏感數據,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竊取或篡改。 >> 部署智能監測系統,實時識別異常數據訪問行為,防范內部數據泄露風險。 丨完善應急響應機制 >> 金融機構應按照監管要求制定分級的應急預案,明確不同安全事件的處置流程和責任分工。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檢驗預案有效性,并根據演練結果持續優化。 >> 建立安全事件報告機制,確保發生重大數據安全事件時能及時向監管部門和受影響客戶報告。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業務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在6月30日正式實施,金融機構面臨的數據安全合規要求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能及時構建完善數據安全合規體系的機構,不僅可能面臨上百萬元的罰款,更將失去客戶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 建立符合監管要求的數據安全合規體系,既是防范法律風險的必然選擇,更是贏得客戶信任的核心競爭力。敏捷科技致力于為金融機構提供專業的數據安全合規解決方案,助力機構構建安全可靠的數據治理體系,在數字化轉型中行穩致遠。

關注敏捷小助手,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