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幾家大型科技企業與前員工之間的知識產權與商業秘密侵犯糾紛接連不斷,引發行業普遍關注。
>>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尊湃通訊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華為商業秘密案件做出一審判決,尊湃通訊的14位前海思員工被判處有期徒刑,總計罰金1350萬。 >> 京東表示已掌握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量侵犯其知識產權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值得注意的是,九識智能創始團隊曾在京東無人車與無人駕駛技術研發部門就職。 >> 寧德時代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海辰儲能,或因為海辰儲能技術團隊曾使用他們在寧德時代工作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令海辰儲能某些儲能產品取得技術突破并贏得較大市場份額,導致寧德時代利益受損。
一系列糾紛凸顯了大型科技企業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如何防范員工離職可能帶來的知識產權風險? 前員工侵權糾紛 技術流動的灰色地帶 Make data more secure 分析這些案例,大型科技企業與前員工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主要來源于兩大方面: 一是技術專利侵犯,即某些科研人員認為自己在大型科技企業工作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可以在自己創業過程中自由使用的。但事實上,這類科研成果及技術專利通常歸屬于大型科技企業,于是容易產生知識產權侵犯糾紛; 二是商業秘密侵犯,不少科研成果因某些原因并未申請技術專利,但屬于大型科技企業的商業秘密或核心技術競爭力,若科研人員在離職創業過程“私下”使用,也容易面臨侵犯商業秘密的訴訟。 防患于未然 企業如何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Make data more secure 面對這些風險,科技企業應當如何構建全面的防護體系?除了完善法律合同和管理制度外,技術手段在預防核心資產侵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丨數據分類與訪問控制:是企業數據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通過對企業核心數據進行分類分級,并建立嚴格的訪問權限機制,確保員工只能接觸到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數據,有效降低核心技術不當擴散的風險。 丨數據加密與行為審計:能夠對核心技術文檔進行全程保護。即使發生數據泄露,加密文檔也無法在非授權環境中打開使用。同時,對員工的文件操作行為進行完整記錄,為后續追溯提供依據。 丨外發管控與水印溯源:可以有效監控數據流動。通過對郵件、即時通訊、外接設備等各類渠道的管控,結合屏幕水印、文檔水印等技術,在保護數據安全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威懾。 丨終端感知與智能阻斷:實時監測并識別員工使用手機等攝像設備對準屏幕的行為。一旦檢測到此類潛在風險操作,立即進行現場告警提醒,并同步向安全管理后臺發送違規告警記錄,實現對“屏幕拍攝”這類行為的有效威懾與管控,增加竊取核心技術的難度。 離職風險防護特別重要。針對即將離職的員工,企業可以提前啟動數據安全防護預案,對核心資料的訪問和拷貝行為進行特別監控,確保技術資料不被違規帶離。 作為數據安全領域的領先企業,敏捷科技提供的數據防泄漏解決方案,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幫助企業構建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防護體系,確保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在可控范圍內安全使用。 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是企業最核心的資產之一。通過技術手段與管理制度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的防護網絡,不僅能有效降低知識產權侵權風險,更能為企業的持續創新保駕護航。

關注敏捷小助手,了解更多